韌莢紅豆
讀特客戶端·深圳新聞網2022年12月20日訊(記者 周維朕 通訊員 林琳)大鵬新區山海連城,生態系統類型眾多,生物物種豐富。多年來,新區堅持生態立區,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,成效顯著,其中排牙山-七娘山生態節點垮橋式生態廊道為全省首創。今年新區啟動典型生境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,調查遵循通山達海理念,選擇代表性的自然山溪為軸線,串聯自然山溪、紅樹林、灘涂、珊瑚礁,對典型生境開展全面普查。
陸域珍稀植物物種種群豐富
陸域目前已調查出國家級保護野生植物有13種,約占深圳國家級保護野生植物總數的三分之一,包括國家Ⅰ級保護野生植物1種(紫紋兜蘭),國家Ⅱ級保護野生植物12種(穗花杉、普洱茶、金毛狗蕨、軟莢紅豆、建蘭、蘇鐵蕨、福建觀音座蓮、土沉香、巴戟天、韌莢紅豆、山橘、桫欏)。
在七娘山珍稀植物調查發現國家Ⅰ級保護野生植物紫紋兜蘭共有9株,長勢良好。另有國家Ⅱ級保護野生植物金毛狗蕨數量較多且分布區域廣,已調查出有100余株;韌莢紅豆成片分布已調查出有80株;土沉香分布范圍廣已調查出有70株;呈小片分布的蘇鐵蕨種群,已調查出有50余株,生長良好。深圳特有物種深圳雙扇蕨成片分布,有100多株。
深圳雙扇蕨
據現場調查人員介紹,調查發現珍稀瀕危植物需要緣分,有時幾天走下來也看不到一株,但是在新區調查到珍稀瀕危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很豐富。
陸域保護野生動物種類多并發現深圳新記錄動物
截至目前,已調查出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有15種,包括豹貓、褐翅鴉鵑、巖鷺、蛇雕、鳳頭鷹、黑鳶、領角鸮、白胸翡翠、畫眉、虎紋蛙、裳鳳蝶、唐魚、香港瘰螈、鳳頭蜂鷹、黑疣大壁虎。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種,包括有白鷺、大白鷺、蒼鷺、池鷺、夜鷺、牛背鷺、黃胸鼠、赤麂。
白胸翡翠
虎紋蛙分布廣且調查的個體數量超20余只,褐翅鴉鵑和畫眉調查記錄到30次,大型猛禽類黑鳶記錄到20次,半數以上的紅外相機均記錄到豹貓出現的記錄,累計出現次數超20余次,并在紅外相機里首次記錄到成對出現的赤麂。
赤麂
在陸域動物調查過程中,發現了3種深圳市新記錄小型哺乳動物,分別是卡氏伏翼、印度伏翼和托京扁顱蝠,均為翼手目動物。
在今年的首輪動物調查過程中,于羅屋田水庫旁邊竹林的竹筒內發現2種蝙蝠,一種是華南扁顱蝠,是中國最小的蝙蝠物種之一,體重僅3-4g;另一種是托京扁顱蝠,體重也僅4-5g,托京扁顱蝠為深圳新紀錄物種。
在第二期動物調查過程中,在楊梅坑的橋底調查到卡氏伏翼。該種蝙蝠是2021年發表的中國新記錄,主要棲息在建筑物如橋底、房屋的裂縫內和棕櫚科植物枯葉內。第二期調查通過錄音方法,我們在楊梅坑的天然潭錄制到了印度伏翼的聲音。印度伏翼主要棲息在建筑物裂縫內。
黑鳶
海域生物多樣性調查精彩紛呈
珊瑚礁群調查發現,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石珊瑚目16科24屬32種,珊瑚礁魚類最高棲息密度可達102.1±45.3(ind./250m2),珊瑚覆蓋度最高可達39.8%。灘涂調查發現,大型底棲動物棲息密度可達15000±900(ind./m2)。
常見珊瑚種類有紫小星珊瑚和淺薄沙珊瑚、澄黃濱珊瑚、團塊濱珊瑚、鋸齒刺星珊瑚、秘密角蜂巢珊瑚、多孔同星珊瑚、標準盤星珊瑚、美龍氏盤星珊瑚、翼形薔薇珊瑚。魚類主要有斑刻新雀鯛、藍黑新雀鯛、克氏雙鋸魚、長鰭籃子魚、云斑海豬魚,大型底棲動物以塔形馬蹄螺、平軸螺、紫海膽、中華海菊蛤、厚殼海菊蛤、雜色角孔海膽為主。
克氏雙鋸魚
多個新記錄生物物種的發現,展示了大鵬生態多樣性的豐富多彩,反映出大鵬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豐碩成果,下一步新區將以深圳獲評“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”為契機,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調查與評估,全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修復工作,為全國半島區域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提供示范引領,為實現美麗中國交出一份亮麗的“大鵬答卷”。